后土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之后第三位诞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现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只,又称后土娘娘。她掌阴阳,育万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后土 - 后土的变迁 上古时代,后既可指有天下的“天子”,如夏后氏,又称诸侯,如风后、后羿,最早的“后土”,是炎帝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生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噎呜生岁十有二。”《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是最后一代炎帝,当时“神农氏世衰”,而后轩辕代之,为黄帝。到夸父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国语.鲁语上》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四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土地神祀后土,起自后“平九土”的功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共工之子术器处于江水,后土则在九州腹心地区承共工之位,为炎帝。黄帝之子昌意降处江水,也表示不居帝位。

《帝王世纪》帝喾“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水正,蓐收为金正,玄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颛顼时有“南正重”、“火正黎”,帝喾设“五行之官”可信。《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所述五祀,即讲这五行之官的来历。少�凳纤氖逯亍⒏谩⑿蕖⑽酢笆的芙稹⒛炯八�”,所以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与熙为玄冥,也就是木正、金正、水正的称呼。《山海经》四方之神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疆。可知这些官名、神名最初为真人,因他们有功,被后来的人祭祀,以其称号为官名。羲和为少昊妻,尧时羲、

和分为四,夏代羲和是官名。后土也是同理,其为炎帝远在黄帝以前,后为官名,我们忘记其本来的身份了,只称作是“田官”,不全面。

《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等到书记五方天帝及其佐神,**土,黄帝,后土为佐神。后土的“土”字与黄帝的“土”德一致,被联系在一起。《淮南子.天文》:“**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又《时则》:“**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是后土作为神的第二个阶段。这是凭空编造的,与后土其人无关,而是由后来的土正附会出来的。

后土被奉为社神,时代当在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之神,时代当在周代后期。汉建“后土祠”,祠黄帝之佐神,与社神的地位不同。皇天后土对称,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公元443年,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山西介休有后土庙,祠后土娘娘,这是封建时代后土作为神的又一个分阶段。民间称“土地爷”,仍是男神。玛雅、古希腊地神为地母,而古埃及地神是拉的儿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土地”是阴性,德语“土地”是中性,俄语“土地”是阴性,而今“大地母亲”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了。

后土 - 女娲与后土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与女娲氏就自然连到一起了。记载我国远古传说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古代所谓三皇的**、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这里女娲既是地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o”之言,亦径直称后土为皇,更说明后土与地皇女娲不可分开了。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经过考证,就得出了“帝喾与帝舜实为一人”的结论。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这是最顺畅的推论,也是最合理的判断。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位于古汾阴今万荣�上的后土祠。原来就是女娲祠。我们从今日始,完全可以把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权威的地皇,合称为后土女娲。 后土 - 宗教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并加以“美报、献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因此,后土被奉为社神。远古时代,与黄帝同列**之神,汉建“后土祠”,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之说。天为阳,地为阴,帝又与后相对,于是后土成了女神。而今称为“大地母亲”。

后土 - 后土圣母庙

后土圣母庙位于山西石楼县城西40公里的前山乡张家河村西南2.5公里的殿山半山梁上。殿山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寺内建筑由中轴线呈对称分布,依次为正殿、戏台、山门和戏台一座;两旁分别有,东西配殿、厢房及十一孔窑洞。

山寺古建筑群除了两侧的厢房部分塌损外、其它建筑保存完好,虽然其规模不大,但其布局整齐唯美,殿宇造型奇特,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寺庙建筑群。

殿山寺正殿也称悬空无梁殿。它是采用砖石券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殿外设有木结构的回廊,结构雅致,别出心裁。正殿内塑像共三组,十三尊。中间是后土圣母坐像,东侧是九天圣母坐像,西侧是使令圣母坐像,分别高1.16、1.1、1.2米。圣母两侧各有两尊高0.82米的侍女站像。正殿的东、西两侧有豆生娘娘、催生娘娩的坐像,均高0.96米,以及两名女官的站像,均高1.3米。正殿用传统的四根蟋龙柱将三位娘娘间隔开;后墙壁除了用牡丹、芙蓉等花叶填充格扇背景之外,还使用了大量“悬塑”艺术手法,用于表现人间多福、多子、天上仙乐祥云等繁褥的生活细节。

正殿后土圣母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金孔雀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牌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九天圣母、使令圣母仅在特髻上少金孔雀二,其它均与后土圣母一致。三位圣母均用垂花耳坠,面部丰腴,额**饰有金色额黄,与娥眉、红唇相得益彰。服饰方面,三位圣母均为外着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云头鞋。整个塑像极具程式化,唯有两侧的圣母头略向中间偏斜,这给传统正襟危坐的塑像增添不少活泼的气息。在正殿的北墙上雕塑也十分华丽,大至亭台楼阁,小至人物、花卉、珍禽、异兽无不精工细作,活灵活现。就是一个个格扇都一丝不苟。它以纷繁复杂、富丽堂皇的彩塑宫殿、云山作为主像的背景,目的是更加突出主像在殿堂中的位置。

殿山寺除了彩塑艺术精湛之外,其元代遗物,如戏台、石灯等无不显示着它昔日的辉煌。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存元代以前戏台有15座,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殿山寺戏台是至今发现元代戏台中面积最小的一座,面宽5.25米,进深5.15米.面积27平方米。从戏台的结构来看,它的顶柱斗拱、梁架经古建专家认定是元代建筑无疑。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斗拱形制为假昂,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或缺的材料。

殿山寺始建年代没有确实可靠的材料,唯寺内遗存的元代灯柱上有“元至正七年(347)……”字样,笔者在寺内发现一个覆莲柱础,给我们断定殿山寺的始建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覆莲柱础从隋唐开始盛行,宋金以后基本绝迹,“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丁多样化”。殿山寺的覆莲柱础从时代上排比,不会比宋更晚。

殿山寺的彩塑在人物造型、衣饰等多方面都透露着明代风格,它是明代艺术家的杰出作品。虽然在规模上不如隰县小西天的大雄宝殿,但在艺术手法上无疑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古代文明的宝贵财富。

后土 - 文献记载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海经》、《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之神。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记・月令》:“**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梅经・大荒西经》:“黎(后土)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梅经》。

《山梅经・梅内经》:“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淮南子・天文训》:“**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但是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释名・释天》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后土 - 传说由来

一般人对后土的来历都不是太清楚,很多人以为这位只用个小石碑安顿在一角的神明,只是小小土地之类。可是如果熟悉“皇天后土”之俗语,并且翻查旧典,就会发现,后土信仰原本是道教信仰,而后土的身份居然是与“皇天”――玉帝同阶位,只是权位较逊。

后土信仰出现在坟葬文化之中有它重要的原因,安奉后土成为中国南方闽粤2省以致南洋造坟的惯例,其实是一种从周代以来流传的风俗演变。它正好表现了人们对后土功能和原型的信仰。这是上古信仰的流传,另外也表现为一种把土地当成孕育与收**命的母体的一种崇拜。

后土 - 宗教地位 后土原本是道教神名,全称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亦名“承天效法土皇地祗”,这位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中国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说法,可见主宰大地山川的后土神是相对於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是尊贵的大神。

后土对民间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的神,她其实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母娘娘”。

《礼记・郊特牲》:“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这种对地神崇拜的原因的解释,还是比较朴素。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祭祀地神,是为了酬劳它负载万物与生养万物的功劳。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1《后土皇地祗》条所载:“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庙在汾阳,宋真宗朝大中祥符5年7月23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词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按:应为徽宗)。”

后土 - 后土信仰 关於后土神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国语・鲁语》说神明是共工的儿子,能平定九州,成为地神。《左传》又说是神的名称:“土正曰后土”《周礼・大司乐》称“地示”。《礼・月令》称“**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如果把一些汉代以前的着作集中就可看到,汉代以前“后土”信仰其实已是一种土地信仰。

《左传》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着,地之大名也。”

《周礼・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郑注:“后土,土神也。”

《礼记・檀弓》曰:“君举而哭於后土。”郑注:“后土,社也。”

《周书・武成》曰:“告於皇天后土。”蔡传:“句龙为后土。”按《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人神。”

《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其子曰后土。”孔疏:“共工后世之子孙,好后土之官。”《五礼通考》曰:“此以后土为土官。”

《礼记》:“南郊祀天,则北郊祭地矣。祀天就阳位,则祭地就阴位矣。”

当时后土曾是专指由历史产生的神明名字,而且“后土”是一位男神的名字。这位男神有个在中国神话中有名的父亲。他的父亲即是与黄帝争帝,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后土又有一个神话中有名的孙子,即曾位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

《左传》昭公29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社。”

《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同上《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氏之子句龙也见昭公29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海内经》:“共工生后土。”

《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来即《山海经》“共工生后土”神话之历史化。

在所有这些有关后土的记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记载。根据这一记载,“后土”掌管的是死者的世界。

山海经的原始版本应是周朝官府所收藏的地理档案。早在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茅盾以“玄殊”为笔名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即曾以《山海经》的内容与《楚辞》互相对证,发现到在春秋时代。根据《楚辞》的《招魂》一篇,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之神。

《山海经》的《海内经》说:“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郭注:言丘上人物尽也),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郭注:膝以下尽赤色)。”

茅盾以为这里所说“幽都”之内,凡物皆黑,颇与希腊神话中说的冥国内阴惨无光相仿。原始人对於死后世界的观念大都是惨厉的。但《山海经》的“幽都”神话并不完全。茅盾还是要引用王逸注《招魂》的内容,才能说明后土是幽都之王: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土伯九约,(王逸注:土伯,后土之侯伯也。约,屈也。)�~�~些。(王逸注:言地下有土伯执卫门户,其身九屈,有角,主触害人也。�~,利貌)敦肱*拇,(敦,厚也;肱,背也;拇,手拇指也。)逐人骀骀些。(骀骀,走貌。)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楚辞》的王逸是后汉顺帝时代的人。茅盾是以王逸的注解为实而下了定论。由这一注解看《楚辞》作者对后土的印象,我们可相信至少这是当时在长江两域的中国南方对不可测的甚至时而对敌的北方,加诸其神话人物的印象。所以《楚辞》这种把后土说成幽王的传说,一面对应了《山海经》的记载,又与《礼记》、《左传》所载的社神形象有相异之处。这就影响了后来人们在南北文化交流后,对后土的看**出现以为神明兼俱土地之神与幽冥之神的性质。

茅盾在论述中的结论以为:“参目虎首,其身若牛的土伯便是幽都的守卫者,仿佛等於北欧神话中守卫地狱门的狞狗加尔姆。中国大概也有极完备的冥土神话,可是现在只存留上述的二断片。我们只能望见幽都门口的守卫者土伯,弯着九曲的身体,摇晃一对利角,参目虎首,张开了满涂人*的手指赶逐人。幽都之内有甚麽,后土是怎样一个状貌,原来大概一定有,可是现在全都逸失了。后代的书籍讲到冥土的故事极多,然而大抵掺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话,已不是中国民族神话的原样。佛教在中国的兴盛,*怕是中国本有的冥土神话绝灭无存的最大原因。”(玄珠:《中国神话研究ABC下》,上海世界书局,1928,页16-17)

从历代以来,民间对后土的祭祀,尤其华南一带坟边普遍拜祭后土,我们又可知道其幽冥之神的原型,在民间并未完全消逝。它恰是“礼失求诸野”般地继续流传成为墓葬文化的一部份。

后土 - 信仰发展

汉代帝皇的崇祀后土,以及《淮南子・天文》载:“**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又可知道,这时的后土信仰毕竟是统一了。后土被视为黄帝之佐,代表总枢中国大地不同方向的神话人物。人们并以感谢土地负载万物的心情去崇祀后土,把它视其信仰为主流。

汉朝是后土信仰进一步获得尊崇的开始。在这朝代,它成为了皇家祭祀的对象。

在那个时代,后土代表全国土地之形象是较为突出的。

西汉文帝时,由国家统一祭祀地只,“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只”。

《汉书・郊祀志上》载汉武帝元鼎4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当时武帝即建后土祠於汾阳睢上,亲往拜,用拜上帝之礼拜后土。

平帝元始5年,大司马王莽奏言:“孝文16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只,以太祖高皇帝配。日终至祠泰一,夏至祠地只。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成帝)建始元年,徙甘泉泰时、河东后土於长安南北郊。”后莽又奏言:“称地只曰后土,与**黄灵同,宜令地只称皇地后只。”由於汉武帝专门建立后土祠,亲自祀拜,“如上帝礼”,后土崇拜从此成为定制,历代皇朝都列入祀典,岁时祭祀。

我们看汉武帝后来的皇帝,包括魏、晋至宋、齐、梁、陈、隋的南北朝,后土信仰依然受看重。必须注意的是,上述用的条文都有一共同特点:当时并不能证明后土是女神――祭后土常是以皇后配享却又是事实。

《后汉书・世祖本祀》载:“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太后为高皇后,配食地只。”

《通典》载:“曹魏明帝景初元年,诏祀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曰皇地祀,以武宣后配。”

《晋书・礼志》载:“东晋成帝咸和8年,祀北郊以宣穆张皇后配。”

《宋书・少帝纪》》载:“宋武帝永初3年,祀北郊以武敬皇后配。”

《隋书・礼仪志》载:“隋高祖文帝定祀典,祭皇地只以太祖配。”

《梁书・武帝纪》称“后地”。《旧唐书・礼仪志》称“皇地只。”

后土 - 母性确定

考察周代至汉代有关“后土”的说法,发现到后汉朝之前,当时把后土当成男神的说法,似乎和古制不符合。它尤其与中国自周代以来把天地的性质视为“乾坤”或“阴阳”将两者相对互合的看法很不相同,而且也超乎了周代之后人们对“后”字的理解。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之,《段公先王考》经过考证后,认为卜辞中的“毓”、“育”、“后”,乃源於同一个字,并且提出了“女”字说。郭沫若又在这种说法上作进一步的考证,以为“后土”与“先后”的“后”有崇拜生殖之意(《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册,47页)。

这表明了古人以为土地生育万物、养育人类,所以农业民族极崇拜土地。实质上也是如此。《礼记・郊特牲》说:“社,祭土而主阴气也。”。《淮南子・说山川》高诱注:“江淮谓母为社”。《后汉书・隗嚣传》:“地为母。”。这些记载都表明社神为女祖先。在古人看来,妇女能生儿育女,大地也能生产各种生物,两者都有生育能力;大地也让死者安息在它怀中,如母亲怀抱儿女,所以社神才能称地母。把它和巨人共工联想在一起反而不亲切,也似乎不合古字义了。

这一“后土”是男是女之混淆似乎是古人的误会。我们参考杨宽着《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二篇《论古史传说演变之规律性》其中**部份《殷周之宗教观念与古史传说》,其文字可提供很好的参考。

关於“帝”与“后”称号的演变过程,杨宽先生据梁玉绳、于省吾2家之说,曾明确指出:“周人虽神视先王,初多仅以地祗相比拟,犹不取常以上帝尊重之也。”又据唐兰、森谷克己2家考证,进一步指出:“‘后’初为庙主之称,盛行於殷周2代,后亦渐变为人王之称,……‘帝’之为庙主之称,虽曾一度见之殷代末年,入周以后,则未见盛行,及周末此制始盛,如《战国策》称秦、赵之先王为先帝,是其例。”

“后”之庙号盛行於前,而“帝”之庙号盛行於后,古史传说亦先见有了“后”之传说而后见“帝”之传说;由此可见,先王庙号与神祗称号之混同,实为神话演变为古史之最要关键。

在殷周之际,先王既多称之为“后”,以土地之神的称号去比拟他们的地位,就会使人王与社神之称互相混同。正如春秋战国之世,先王又多称“帝”,与上帝称“帝”相混同,所以上帝神话又混淆而为先王。

看来,把共工之子称为“后土”,可能亦是由於把这位“后土”当成如后羿等神话的历史人物,混淆了人间神话化的“后土”非神明“后土”。结果女神的身份和真正的历史人物身份互相混淆了。

中国古代的观念认为天阳地阴,又男性为阳,女性为阴,所以后土神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恢复成为女神。据唐代杜祜的《通典》记载,当时汾阳的后土祠已是妇人打扮的塑像。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后土娘娘”。

到了宋代,后土的女神身份再一次重新确定。

《宋史・礼志七》:北宋政和6年(1116年)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样的仪礼规格。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2注:“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为天父的地母焉。”宋代以后,道教列为“四御”尊神之一,宣称后土神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有些道观专门建有后土殿。

在民间多建有后土娘娘祠,每於农历3月18日(相传是后土神的诞生日),祭祀后土。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54:“金元好问《承天镇悬泉诗》注曰:杜氏《通典》:汾阳后土祠,为妇人塑像,武太后时移河西梁山神塑像就祠中配焉。开元11年,有司迁粱山神像於祠外之别室。夫以山川之神而人为之配合,其渎*不经尤甚矣。”

后土 - 民间祭祀

由於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加上《楚辞》的流传,因此又有后土神主掌幽都的说法;这种说法也因此不易消失。既然东汉王逸《楚辞》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因此,早在唐宋以来,古人常在建墓、上坟或举行丧礼时,也已把祀后土神相沿成俗。

明《道藏》的《儒门崇理折衷堪与完孝录》卷8《祠后土》说:“按古礼,无所谓后土氏者,惟唐《开元礼》有之。温公《书仪本》《开元礼》《家礼》本书仪,丧礼开茔域,乃窆与墓祭俱祀后土。”又说《家礼》曰:祀以后土*其潜窃也”,它也说“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服冠素告后土氏。”可见这也是儒家推行“天地父母”教义的结果。

后土 - 神话传说

平陆和芮城两县交界处,有个后土庙。庙内敬奉两位正神,她们是尧帝的女儿,也是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后土庙偏东二里许有庙叫“龙首观”,供奉的是祖师神。说起这两个庙来,还有个故事:

且说后土庙北枕条山、南临大河,地脉雄厚,川塬广衍,庙址方圆十多亩,树森荫翳,庙宇辉煌,为两县接境之胜地。两位娘娘,两位各奉其一,平陆供奉的娘娘是娥皇,芮城供奉是娘娘是女英。传说阴历三月十八日是这对姊妹的生日,每年到了这一天,两县附近十村九社的群众,都要大张旗鼙地迎神赛社,除了唱对台戏,还要执事锣鼓迎送,特别是把很多骡马身上披红扎彩,戴铃结缨,銮辔齐全,打扮得花团锦簇,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紧挽笼头,在高高的献台地跑上跑下,在紧拐弯的山门里跑进跑出,兴高采烈达于极点。两位娘娘的塑像被轿抬到庙外行宫暂住,然后又抬回庙里,出尽了风头。

这一天,也是农事活动的分界线,在此以前是农闲季节,每天只吃两顿饭,从这一天起,进入农忙季节,开始吃三顿饭。因此,当地群众对这个日子,象对待二十四节气一样重视。庙内有两棵参天的古柏,也是两县各有其一,远远站在中条山的斜岭头上,亦能看得很清楚。人们都为娘娘庙这一优越地势而赞不绝口。

传说这个地方本来是祖师神最先选中的,却被娘娘用计给*走了。祖师神为了选择一处理想的地方作庙宇,曾到各处采寻,当他云游到中条山上空时,一眼就看中这里的地脉,便拔出宝剑插到这里,作为标记。娘娘姊妹同样为选择庙地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中了这块宝地,无奈已被祖师神宝剑所号,放弃了又不甘心,遂起了争夺的念头,耍了一个手段。乘祖师神尚未动工时,悄悄把宝剑抽出来,将自己一只绣鞋埋到地里,再把宝剑从鞋上插下去。当祖师神要在这里动工时,娘娘便双双阻挡,说她们占在先,祖师神占在后,有埋鞋为记。祖师神性情直爽,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没想到娘娘会捉弄自己,见到宝剑果然插在鞋上,便不再相争,而另找地方去了。娘娘就这样把宝地据为已有。祖师神另选了距离这里以东约二里远的“龙首观”。虽然比不上娘娘庙的地势,却也颇具规模,有山门、正殿、后楼、禅院等建筑,四周高墙围绕,另有一番气象。当地群众每当谈起娘娘计*祖师的故事,都说:“怪道世人勾心斗角矛盾,连神仙也有使心眼的时候呢!”

后土 - 相关词条

大庭氏 女娲 涂山氏 祖师神 风后 玉皇大帝 夸娥氏 二郎神 瑶姬 黄帝 精卫 蓐收 后土 - 参考资料

1、《左传》2、《礼记》3、《山海经》4、《淮南子》5、http://iask.sina..cn/cidian/browse.php?name=%BA%F3%CD%C1%C4%EF%C4%EF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