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卡瑞丁(派卡瑞丁和避蚊胺哪个好)

很多小伙伴留言想了解关于派卡瑞丁的一些详细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派卡瑞丁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每到夏季,嗡嗡作响的蚊子总是让人崩溃。有没有方法能不被咬呢?各种成分的驱蚊剂应该如何挑选?效果又有何差异?一文讲清楚

撰文/记者 王雪莹 编辑/刘昭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嗡——嗡——嗡——”

“——!”

在每个难捱的盛夏之夜,嗡嗡作响的蚊子无疑是最让人崩溃的“访客”。

打也打不到,赶却赶不走,神出鬼没,难寻踪迹,在同人类如“熬鹰”一般的对峙中,蚊子往往会凭借不屈的毅力取得最终的“胜利”:只要稍不留神,它们就会突破你的防线,悄无声息地吸走你的*,同时再留下一份特殊的“伴手礼”——一个又肿又痒的大包。

又疼又痒!就没有什么办法不被咬吗?当然有!防蚊剂便是高科技拯救现代人类的方式之一,然而,你真的买对了这些产品吗?

▲令人头晕的各式驱蚊产品(绘图/王雪莹)

吃人*、吐口水……“不讲武德”的犯人

在研究防蚊产品之前,首先得先聊聊为什么蚊子会叮人,为什么被咬了之后会又疼又痒?

作为在地球生活了上亿年的“老房客”,蚊子目前有近3500种,其中大部分不叮人也不吸*。在我国,最常见的吸*蚊子就是按蚊、库蚊和伊蚊。在蚊子家族里,公蚊子往往是彻头彻尾的素食主义者,它们吃花蜜、吸植物的汁液。“吃人*”这种重口味的事儿,只有身处繁殖期、需要“育儿”的母蚊子才做。

母蚊子是空中的超级侦察机,其触角上的短毛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乳酸等物质极其敏感,一旦探查到二氧化碳气流的波动,哪怕是三十米开外,蚊子都会闻“风”而来。当它们进入距“目标”约2米的范围,人类身体的温度、汗液分泌出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都会辅助蚊子更精准地锁定“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体温高的婴幼儿、爱出汗的成年人更易招蚊子。

触角探测到毛细*管后,蚊子就开始正式作案了:伸出嘴上6根比蜘蛛丝还细的尖螫针,蚊子能一口气“六管齐下”,轻易地刺穿我们轻薄的外衣和皮肤。为了吃好这顿饭,它还会边吃*边向你的*管注射自己的唾液,这种唾液不仅是一种高效的抗凝固剂,能防止伤口处的*液凝固,更可恶的是它还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会拉响人体的免疫“警报”,导致人体释放出大量组织胺引发皮肤的过敏反应,最终在伤口处形成一个令人瘙痒难耐的蚊子包。

弄清了蚊子的“作案标准”,我们就该好好聊聊防蚊产品的“那点儿事儿”了。

防蚊“四大金刚”

“天然萃取”“本草精华”……夏日的超市货架是驱蚊产品没有硝烟的战场,从驱蚊贴到驱蚊液、从形式再到宣传语,着实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它们的真实效果到底如何?这就要从驱蚊产品的主要成分说起。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驱蚊产品有效成分大致可分为四种,即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驱蚊酯(IR3535)以及柠檬桉油(OLE)。

在这四种成分中,仅柠檬桉油属于普通消费者理解的“天然植物萃取”,其余三种都属于人工合成。但即便如此,这四种成分均属于安全无害的,只要使用正确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包括美国食品*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以及美国环境保护总署(EPA)在内的多国权威机构,均推荐使用以上四种成分来防蚊防虫。

▍避蚊胺——安全的农*

在我国,避蚊胺长期处于被误解的尴尬境地。作为一种成熟的驱蚊成分,避蚊胺经常被人们跟“滴滴涕(DDT)”混淆,后者是一种已被停用的剧**虫剂,目前已在很多国家被禁止使用。因为名字很容易被搞混,这也导致含避蚊胺的驱蚊产品在我国市面并不太多,更夸张的是,部分商家甚至曾以“不含DEET”作为驱蚊产品的卖点来宣传。

然而事实呢?恰恰相反!避蚊胺不仅在驱蚊虫方面效率高、持续时效长,而且它的安全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在理论上,避蚊胺是孕妇和幼儿在指导下也可放心使用的驱蚊成分。

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出于军事目的发明了避蚊胺,1957年经由EPA注册后避蚊胺开始以商品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之所以说这种液体驱蚊安全,是因为它不会直接“**”蚊虫,而是采取阻断昆虫嗅觉的方法,使蚊虫无法发觉人体的汗液和呼吸,进而使其想“作案”也无从下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却发现,避蚊胺驱蚊防叮咬的原理可能更简单粗*——蚊虫一闻到这个味儿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使蚊虫直接离人远远的。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些牙膏中含有的桉树脑或是香精中含有的芳樟醇等等。

市面上常见的含避蚊胺的驱蚊产品中,其浓度从5%到99%各有不同,但这种浓度实际上仅跟防蚊的时长有关——浓度越高,喷一次,它的防蚊时间就更久。

(制图/王雪莹)

尽管有试验表明,在高剂量条件下试验动物会因避蚊胺出现运动失调、惊厥等症状,但却并不会引发肿瘤或其它健康疾病。鉴于此,全球各国家就“推荐剂量下用避蚊胺驱蚊避虫”的安全并不存在争议,只是不同国家对不同人群的使用指南略有不同。

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综合考虑了避蚊胺有效时长与浓度、实际应用的情况,将避蚊胺的使用年龄定为“不小于2个月”,并建议避蚊胺的浓度“不应超过30%”。相比于美国,加拿大健康局则显得更加保守:规定12岁以下儿童使用避蚊胺的浓度不要超过10%,2岁以下一天只可喷涂1次,想要有效防止蜱虫叮咬的话,则不可在户外逗留超过1-2小时,12岁以上人群的使用浓度最高为30%,且一天不能喷涂超过3次。

▍派卡瑞丁——不伤衣物真友好

派卡瑞丁亦称为KBR3023,跟避蚊胺一起被美国CDC评为驱蚊“黑白双煞”。在原理上,派卡瑞丁也属于用“隐身”代替“*虫”的方式,市面常见的含派卡瑞丁的驱蚊产品,其保护时长通常介于5-8小时。

目前,尚无国家以明确文形式规定派卡瑞丁的使用浓度,仅有一些非官方机构——譬如美国民间环保组织“美国环境工作组”建议,在多数情况下,使用派卡瑞丁浓度5%-10%的驱蚊产品就足够了,如需在室外久待或处于多蚊虫环境,那么浓度至少要达到20%才能起到效果。尽管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但市面上较为常见的大品牌都依然会给出使用限制:浓度超20%需对象为2岁及以上儿童,1岁及更小的幼儿不建议使用。

不同于避蚊胺这种驱蚊界的“资深用户”,派卡瑞丁自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大范围使用。因其对皮肤和眼睛无明显**和致敏,派卡瑞丁曾得到世卫组织的大力推崇,并被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下属热带医学及旅行咨询委员会首推为驱蚊优选成分。然而,前有避蚊胺这种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有层出不穷的防蚊“新秀”们,你以为派卡瑞丁能在驱蚊界屹立多年不倒只是靠“**小”这个优点?Sorry,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所谓“功效越强,副作用越大”:避蚊胺作为一种强效溶剂,当其落在塑料、人造纤维、氨纶甚至是皮革、纤维组织上,会溶解这些附着物的表面——本来只想安安静静喷个驱蚊剂防叮咬,反而糟蹋了自己好好一件衣服,这谁受得了?同时,对于那些本身就属于易感肤质或者皮肤有未愈伤口的人,沾上避蚊胺也会有很明显的刺痛感,甚至引发红疹。避蚊胺因此饱受诟病。

相比之下,“温柔”的派卡瑞丁明显更受人欢迎:不仅不会溶解塑料和常见的织物,而且极少会引发使用者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又防蚊又不伤衣物——多好!

▍驱蚊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事佬”

派卡瑞丁尽管副作用小,但若论最温和、副作用最小,驱蚊酯才是优选中的优选。

驱蚊酯又名“伊默宁”,1999年才被正式注册使用。尽管“出生证”上盖着美国的章,但实际上,驱蚊酯却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一海之隔的欧洲尤其受欢迎,甚至做到了在欧销售二十余年“0差评”的好口碑。

▲并不是所有的驱蚊产品都适合直接喷涂在皮肤上(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于避蚊胺和派卡瑞丁,驱蚊酯是当之无愧的更低*、更安全、更广谱的驱虫成分:即便直接被消化道摄入、沾染到皮肤或是被呼吸道吸入,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除了接触到眼睛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可以说,驱蚊酯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无*副作用、无过敏以及无皮肤渗透的驱蚊成分。由于它几乎没有副作用,且对环境没有危害,因而驱蚊酯在有儿童或饲养宠物的家庭中“人气颇高”。

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作用温和的特点并不能掩盖驱蚊酯在驱蚊虫、防叮咬效果上的劣势。2002年,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实验报告称,含23.8%浓度避蚊胺成分的驱蚊产品,其有效防护时长的平均值为301.5分钟,而含有相同浓度驱蚊酯的有效保护时长仅为22.9分钟——看在“副作用”小的份儿上,只能勤喷一喷了。

▍柠檬桉油——天然萃取≠最安全

毫无疑问,柠檬桉油是许多推崇“天然萃取无添加”人的**。作为一种提取自澳大利亚柠檬桉树叶子的精油,柠檬桉油的确是纯天然无添加的物质。

从成分上说,柠檬桉油中真正能起到驱蚊作用的是香茅醛和香茅醇,但香茅醇本身却是一种易引发过敏症状的致敏原。尤其对于婴幼儿,如果长期*露在高浓度柠檬桉油环境下,可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除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驱蚊效果上柠檬桉油的表现也乏善可陈。

此前美国EPA曾表示,尽管有试验证实浓度介于20%-26%的柠檬桉油跟15%-20%的避蚊胺效果差不多,但它驱蚊的极限时长却远远不及避蚊胺。2012年加拿大健康局在报告中表示,产品中含柠檬桉油的指导浓度为10%,而该浓度能提供的最长驱蚊时效为2小时,且一天最多只能喷2次。

上世纪末,西尼罗河病*曾多次席卷美国,作为一种会导致脑炎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这种病*由于主要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播,因而“防蚊防虫”成了彼时人们防疫的**。然而研究人员发现,相较于避蚊胺等“人工合成”的驱蚊成分,柠檬桉油这种“天然物质”的保护效果并不好——不仅赶不走沙蝇和小蠓虫,而且对防蜱虫叮咬的效果也有限。因此,柠檬桉油也没能被列入当时的“防疫推荐”名单。

鉴于以上诸多因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建议,不要给3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柠檬桉油的产品——不仅是驱虫剂,包括含有柠檬桉油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也应慎用。事实上不单是柠檬桉油,对于多数打着“纯天然无添加”旗号的植物萃取类驱虫成分,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能够表明,它们比避蚊胺、派卡瑞丁这些“非天然”的成分安全且有效。

不管黑猫白猫,抓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在选择防蚊产品这件事上也是这个道理。手环也好、喷雾也罢,使用形式只是一方面,认准这些真正能有效防蚊的成分,不迷信所谓的“天然”,科学防蚊才是赢得“夏日防蚊保卫战”的关键。

参考资料:

https://.epa.gov/insect-repellents/deet#safety

https://.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11699

https://.cps.ca/en/documents/position/preventing-mosquito-and-tick-**tes#ref1

出品:科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editor@163.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科学加”客户端。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